类型论坛·用类型的能量拓宽道路

类型电影创作范式的形成以及作品输出的稳定、受众的稳定,意味着电影市场的成熟。而有追求的创作者,又会做出类型融合、反类型等种种探索,推动类型电影持续蜕变,开掘更多表达与表现空间。如此一立一破,形成电影艺术的某种进化动能,也维持观众面对电影的“安全感”与新鲜感。

中国电影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规模趋于稳定。狂野但过分乐观的展望已被现实戳破,而疫情带来的令人绝望的严寒也已经度过。在这个规模趋于稳定的市场里,理性在回归。不管是出品公司的投资决策,还是电影观众的观影决策, 都已经有了足够的可以支撑安全感的线索。而在这些线索中,类型认知变的日益清晰、愈加重要。

在趋于理性的投资和趋于理性的消费的中间,呼唤着“理性”的创作——更多符合类型规律、满足类型期待的成熟作品亟待出现。它们将成为电影市场的“基本盘”,成为留住主力观众的“压舱石”。有了这个层面的“立”,市场和行业才 能有更多时间空间留给创作者去探索,去革新,去打破,去任性撒野。

在中国电影需要“稳以致远”的重要关口,如何推动中国类型电影的成熟?经典的类型模型在中国当下文化图景中应如何嬗变?中国电影如何通过满足全球观众的类型期待而“走出去”?青年导演如潮涌现和市场呼唤的类型创作者匮乏之间 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以及,对那些既信仰艺术又心怀观众的华语电影创作者而言,如何借用类型元素完成更有效的作者表达?让我们即刻开始提问与对话,让我们耐心等待答案的显现。

论坛嘉宾

*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曹保平,导演、编剧、制片人。

梁琳,英皇电影制作及项目发展总经理。

忻钰坤,导演、编剧。

周一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