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放映|“现在进行时”

“我这项目,给钱就拍!”

在电影市场的许多场景中,我们都会听到创作者如此自白。

不可否认,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作者来说,“给钱就拍”确实是让热望以最高效率变成现实的途径之一。但当创作与产业的河流交汇,后续的问题同样接踵而至:给钱就能拍出来吗?拍出来只需要钱吗?拍完的下一步是什么?

在种种疑虑激起的漩涡之间,许多创作者左支右绌、事倍功半,甚至一些颇有潜质的电影计划疲于推进,难以抵达。

今年,FIRST产业放映明确区分了“已完成影片”和“制作中项目”(WIP),通过解决中期制作资金不足、后期资源不到位、发行宣发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帮助电影项目找到差异化亮点与定位,为产业生态输出优质作品与人才。

在产业放映的视域下,我们从市场潜能和制作价值等不同维度来衡量每个项目,通过审看投递影片综合评估创作者和电影计划,寻找能够与观众、市场和产业之间产生交互、引发共振的作品。

我们希望挖掘具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创作可能,为市场嘉宾呈现尽可能多样的创作生态,也为产业增添更多元的样本观察。

在本年度入选“已完成影片”中,如何在低成本的制作条件下,依旧保有符合类型性的探索与作者自我表达,成为每个想要进入电影市场的青年导演寻求突破的路径。

《出戏》用戏中戏加骗中骗的类型元素,讲述了一位霸气乐观的中年女演员组队拍电影的生动故事,以打破老龄化社会对“第三代”的偏见;《行运舞狮队》用一支业余舞狮队的奋斗,展现岭南农村的传统与现代之辩;《一百五十秒》讲述冬奥会“失败者”的故事,呈现出举国体制和个体追求之间,运动员面临的困境;《时来运未转》以悬疑迂回的方式呈现小人物的信仰与迷失,东北县城与民间传说共同为现实增添无常底色。

《绝望禁闭》全片都在一个1m*1m*0.5m的箱子里完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程只使用演员头部完成表演的电影”;《摩登澡堂》将澡堂文化与东北县城无缝结合,以穿越形式构建了一出父子之间的温情喜剧;纪录片《无尽的航程》跟随“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的脚步,记录了他失踪后身边人的生活与情感。

《小时了了》围绕两个13岁小女孩的友情故事展开,当家长们拼学区拼重点,孩子们却在友情与爱情、自保和被霸凌之间摇摆;《照·见》从“我是谁”的自我探寻出发,在悬疑的故事氛围中,缓缓展开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议题;《姆兰河那边》讲述了两个寻找母亲的藏族兄妹翻山越岭去往神树下许愿的故事,亲情由此被赋予了信仰的神秘色彩。

在本年度入选的“制作中项目”(WIP)里,年轻创作者不再主动迎合某种影像风格或话语内容,对于故事视角的选择与类型走向都有更为大胆的融合与创作。

《眼镜!眼镜!》用纯VR视角的主观叙事,讲述了三段错综复杂的都市青年情感纠葛故事;《小径分岔的花园》讲述了一对男女在冬夜的重逢悸动,希望唤醒每一位观众对爱情的初心;《23号》将新闻事件与作者感受结合,用一条隐秘的电话线,连接起女人和男孩的情感;《小白船》将青春暧昧的情愫影像化,懵懂女孩们对于未知生活的试探在复杂的关系中涌动。

《北京·一夜物语》将时空聚焦于夜晚的北京,以一对农村夫妻的陌生感官观察城市个体的流离状态,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鱼生》用“肾”的游走串起了五个原本生活毫不相关的人,或许人们在生死中挣扎,但即使只有一口气,也会奋力一跃;《双人床》将全剧设定在一个房间内,以扭曲的现实状态映射三位主人公之间的亲密与间离。

《陶布舒尔》以音乐人巴彦达莱对游吟传统的继承与创作为主线,在十二首乐曲、十二个故事中,慢慢展开新老音乐人的代际碰撞;《旺姆的夏天》以独特的人文视野和女性视角,向世界讲述了一个褪去想象光环的、真实而温暖的西藏故事。《我们在河畔希望被鱼怪吃掉》改编自创作者与朋友的生活,以脆弱与勇气为由头,希望影片能够给更多人带去慰藉。

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举办期间,FIRST产业放映将在7月27日至8月3日设置专场放映、公开陈述、公开推介等环节,为市场嘉宾和影片及创作者构筑一个近距离交流的公共空间,从院线发行、线上发行、电影节服务、发行服务和联合制作等角度,为交易的达成打开窗口。

从最初的灵光一现到最终上映,再到上映后接受观众长久地观看与讨论,一部成功的电影几乎永远处于“现在进行时”,其中的每一环节都紧密勾连。而FIRST产业放映则期待成为桥梁,让更多的孤岛彼此相连,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链路。

电影创作之路道阻且长,却始终步履不停。在西宁,我们为电影走向观众埋下种子,当大风刮过山岗,相信会有更多灵感生长。

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