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公民·囚徒》
电子监控已将德黑兰变成了一个数字化的全景视监狱,将无时无刻的监视与控制的梦魇变成了现实。但当角色互换,监控者成为被监控对象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回望过去》
1970年,一座完整的小镇正拔地而起,其间包括当年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奥林匹亚商城。众多移民工人在此工地上劳作。2016年,慕尼黑奥林匹亚商城发生右翼恐怖袭击,九名具有移民背景的人遇害。
《母亲的孩子》
玛丽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也是孩子的全职看护人。对她来说,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照顾带来的繁杂文书工作让她深陷其中,倍感孤立无援,长期缺乏睡眠。与此同时,她始终努力想要完全理解自己失语且残疾的儿子墨菲的需求。在又一次遭遇冷漠官僚的打击后,现实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在日常琐碎中寻找美好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这部超现实动画旨在向社会中真正的英雄致敬,为那些将一生奉献给他人的人发声。
《王洛埃,未竟之作》
L华裔加拿大籍艺术家王洛埃在1990年代着手创作一部纪录其与HIV病毒共存的影像作品。此作终未完成。离世三十载后,陈乐施操刀剪辑这批素材。影片粗粝、未经修饰,凝视未竟之作的存在意义。
《心碎综合征》
哈姆先生决定摘除心脏,以告别复杂心绪的困扰。医生向他保证这在当代已不是问题。然而术后,哈姆仍将这颗心脏留在身边——或许唯有告别,才能最终读懂自己。
《在他们眼中》
机器是怎么学会看懂这个世界的? 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和屏幕录像,我们得以了解全球南方网络微工的真实工作情况:他们的任务,就是教会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如何识别和行驶在发达国家的街道上。当这些工人查看着从美国传来的图像时,也在琢磨着各种小策略,试图组织起来,反抗这个剥削他们双手和双眼的系统。
海萨姆·伊斯拉米
海萨姆·伊斯拉米是一位来自德黑兰的电影制作人,自 2013 年以来,他为国际电视台和电影院执导并制作了多部纪录片。他的最新作品聚焦于伊朗社会的边缘群体。
米拉·日卢克坚科
出生于乌克兰,在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纪录片系学习。她的影片曾在众多电影节上展映。她执导的短片《咸海沙漠》荣瑞士真实影展最佳短片奖,并获得奥斯卡提名。
丹尼尔·阿萨迪·法埃齐
出生于德国,在慕尼黑电影电视学院和巴基斯坦拉合尔国立艺术学院的纪录片系学习。他的影片曾在洛迦诺、莱比锡、瑞士真实影展等展映。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校友。
娜奥米·努瓦尔
这位荷兰编剧、导演兼动画创作者,常以荒诞笔触描绘角色幽微的内心宇宙。其作品灵感源自酒吧奇谭、真人秀,以及常人避之不及的沉痛命题。
陈乐施
陈乐施是一位艺术家与电影人。她的创作实践围绕着可见性、可信性与抵抗性的命题展开。其作品叩问:物质文化与影像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特定的思维方式、记忆方式与共处方式?通过实验性、手作性与过程导向的电影创作,她将流动的影像锻造成时光的物证。
芬妮·索尔戈
出生于奥地利,于柏林艺术大学攻读戏剧写作和叙事电影硕士学位。她以跨领域艺术家身份活跃于国际舞台,并曾受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委约创作歌剧剧本。2023她获维也纳市政府授予戏剧奖学金。
埃娃·佩德罗萨
生于阿根廷,活跃于电影与视觉艺术交汇领域的多元创作型艺术家。曾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艺术大学及柏林艺术大学。获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奖学金资助。
尼古拉·古罗
尼古拉·古罗是一位常驻巴黎的艺术家与电影制作人,拥有视觉艺术与视觉研究的学术背景。在毕业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之前,他曾与法政建筑团队合作。两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擅长网络开源调查与批判性运用新媒体作为纪录片工具。他的影片与影像装置探索技术中蕴藏的权力关系,并尝试通过运用在地证言与实验性图像生产来构建对抗性叙事。其艺术作品已在各大电影节及当代艺术机构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