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竞赛入围丨生长无界
短片是在恰当的时空里表现生命百态的载体。生长无止境,观看也无止境。
一直以来,FIRST主竞赛入围短片以先锋的探索性、蓬勃的生长力被热议关注。在本届入围短片作品中,故事与议题依然被赋予新的拍摄手法和内容表达。动画短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和非常规的形式隐喻社会命题,真人短片则立足于拍摄时空,充沛地利用季节更迭与城乡景观,搭建充满氛围感的观看镜像。
同时,多向而转瞬即逝的私溺情绪、坚实严肃的社会命题,在演员表演与视听构筑中强力碰撞:个人成长、亲密关系、公共议题、异乡身份挣扎等思考,皆成为被关注的截面。
22部入围短片,见证22段生命力的蔓延。
“成长是寂静的浪潮”
我们要成长吗?与“长大”相比,“成长”仿佛被接续了更多的情绪感知,是不受强制的、不被定义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存在主义哲学困扰,又往往流连于纷扰情愫。但即使生命的重量不断加负,我们依旧在等待瞬间腾空的轻盈。
总有一些彷徨、不安与困惑在孩童时代生长。《沉为奥菲利亚》中10岁的小男孩路路偷偷梦想着穿上一双白色丝袜,但他眼中女孩的“被偏爱”却没有那么简单,最后只剩沉溺与无言。
《第一口》发生在一个无聊的暑假,爷爷和孙女因为偷摘桂花事件而产生了无形的情感隔阂。事实上,当我们碍于情面不知该如何承认错误的时候,往往他们会比我们先学会放下和“忘记”。
一个性格孤僻、缺乏管教的听障男孩,他在他百无聊赖的少年时光中的某一天,突然决定去别人家里偷东西。《冬天来临的方式》用简单的情节和隐晦的方式,片段式展现了一个少年的存在主义危机之萌芽。
“情绪就像后背上一颗紫色的痣,我看不到它,它却一直在。”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发现什么?或许正如《芳的蜡烛》所说,也许我们总在身边人流露出的爱意里寻找答案。
不停地跑,不停地跑,跑到荷尔蒙释放,跑到危机感蒸发。对于运动员来说,承认自己身体老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如何继续跑下去?《跑!跑!跑!》中,当粗粝、超现实的影像与现实题材交织,或许生活也难有答案。
《小大人》是一个有关校园欺凌的残酷故事,这也是一个有关个体与集体间关系的童话寓言反思。影片用表现主义的镜头语言、独特的叙事角度、童趣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孩童在成长中的境遇,意图告诉观众:即使我们彼此不同,我们也可以选择友善。
《阳光晒屁股》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一夜。害怕黑夜的孩子似乎长大了些,为生计奔忙的爸妈似乎幸福了些。生活在大多数时间里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转变组成,慢慢形成了我们的一生。
“个体是孤寂的山丘”
个人是社会的客体和主体。我们被深刻影响着,宛如沧海之一粟,浮沉难控。但时间是善良的,一起向前走的过程中,也许公共语境的微小改变就足以鼓舞人心,而每一份鼓舞都会提供再次感受世界的契机。
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孩子向两个男人求救,然而,祸福参半,吉凶未卜。《春分》以神秘诡谲的配乐,荒诞诡异的画风,呈现出一部有序而无常的中国风动画。
《大桥遗犬》以“犬”之视角诙谐轻快地展现了“我”所遇所见的人们与生活不断龃龉的无奈。公园满溢了一个城市的欢喜与无奈,在公园之中,一条流浪狗遇到为生计匆忙奔波的年轻人,也听到了公园中的窃窃私语,它是外来者,也是当事人。
媒介发展使得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爆炸般的铺天盖地的信息,而接收信息的方式则是基于自身立场的后真相讨论。《坏掉的土豆》中,当新闻出现,每个人都奋力追赶、奋力表达,真相却越来越远,问题解决更乏于进展。
“为什么有了爱,伤害还是无处不在?”一些落后的性别观念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莉莉》中小女孩纯净的视角下,我们一步步感受到她被影响、被伤害。看似宽容的结局,事实上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记重击。
在一个地方,人会逐渐变成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即使清晰知晓欲望的危害,仍旧大步向前。《盘中餐》以看似有趣的画风、可爱的情节,唤起深刻的社会隐喻。
《似曾相识》中,主角有一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寻找水喝。但这个简单的目标却几经波折,总是难以实现。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或许会萌生神奇的感受,反复性求而不得的危机感随着主角“求水”失败被放大。
绚丽斑斓的糖浆包裹的是暗黑的叙事内核。《完美之城:妈妈》将三维动画与定格动画结合,恢弘而虚假的幻觉,残缺却真实的身体经验,共同落点于被驯化的与被支配的社会个体与生活。
《有羽毛的东西》讲述的不仅是女性与家庭,更是移民的身份转换问题。以“手”来表现人物生活使观众不再聚焦于个人处境,而是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是美丽而具有想象力的“看见”。
“亲密是永恒的悸动”
亦真亦假的亲密关系,若即若离的暧昧声场。生活中,我们与家人、爱人、朋友交会,又交错,离别往往成为常态。很难说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持久的、痛快的,但正是这份疏离感与暂时性,让我们保有思考、保有期待。
《春风亲吻我像蛋挞》中,为完成毕业设计而进行伪纪录片拍摄的小王,意外闯入了女店员阿月的超自然人生。拍摄过程中,一些隐秘的感情滋生,最终却徒留“咸鱼翻身”的挣扎以及“爱而不得”的遗憾。
两个女人之间总会有一些惺惺相惜之感。《流云过》中,赵梅载着高中生于伊依,两人相互交谈,似乎并不陌生。可她们既不是母女,也不是乘客与司机。当这份情感变得更加若即若离,这份帮扶也更为谨慎试探。
琐碎的、与外婆《梅婆》相处的故事在记忆中浮现,当天马行空的画风搭配外婆喋喋不休的话语,与其说两人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不如说创作者将“爱”以陌生而恐惧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当湿热的夏季和青春期碰撞,总会毫无保留地生出冲动的情感。对于《囡囡》中的两个女孩来说,友情与爱情都是沉甸甸的,又都是暧昧而不确定的。也许只有待温度冷却后,我们才会知道答案。
《南方午后》,读不懂汉字的父亲正试图了解女儿们的成长心事。在父亲与两位女儿的“博弈”中,“异乡人”的身份或许让他们疏远,但亲密的爱意依旧在对话中生长。
无穷无尽的《亲密》,无穷无尽的疏离,这是一个有关扮演的爱情故事。如果沉溺自我是一种浪漫,那么这部影片则是浪漫到偏执。
因为疫情被困在美国的一名留学生不得不用录制视频的方式给她的母亲的婚礼送上《祝福》。一次又一次的重录不仅是因为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感,更是对自我和现实的逃避。这份与自我和他人的对话能否抵达千里之外呢?
短片是精密的影像容器,也是间或的捕梦网。22部入围短片中,日进成熟的专业创作体系与野生肆意的“新生儿”直面碰撞,颠簸的思绪不停止跳跃。面对更多元的媒介入口与更多边的议题触角,创作者如同坐落时代斜塔,以短片创作折射出有限时空下的无尽可能。
所有主竞赛入围短片将在7月27日-8月4日于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展映,具体排期及售票资讯将在近日公布。
*所有影片信息均由创作者本人提供